公司新闻

哈尔滨体育赛事进入公园景区的政策

2025-06-18

初夏的松花江畔,轮滑马拉松选手穿梭于滨州铁路桥下;寒冬的冰雪大世界园区,冰上龙舟赛与梦幻冰雕相映成趣——这正是哈尔滨推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政策后的生动图景。2024年以来,哈尔滨市体育局以筹办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为契机,将286项赛事活动植入城市公共空间[[]],不仅实现了“15分钟健身圈”的提档升级,更探索了一条“赛旅融合”的城市发展新路径。这项政策既是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等三部门联合通知的具体实践[[]],更是对“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度诠释,让体育赛事成为激活城市活力的新引擎。

政策框架与战略布局

哈尔滨的体育赛事空间拓展政策具有鲜明的顶层设计特征。在省级层面,黑龙江省政府出台《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50条措施》,明确提出“推动体育赛事和旅游活动一体策划一体开展”,结合亚冬会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赛事培育“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市级层面则进一步细化,2024年通过“赛事进三区”(景区街区商圈)活动,将冰雪大世界室内馆松北融创茂等商业综合体转化为赛事承载地,全年开展活动286项[[]]。

这一布局背后蕴含着双重战略意图:一方面通过体育流量盘活城市空间资源,破解传统场馆利用率低的难题;另一方面以赛事为纽带推动文体旅商多业态融合。正如黑龙江省体育规划所示,目标是构建“以哈尔滨为轴心,哈牡绥冰雪产业带为延伸”的体育产业框架[[]],而赛事空间创新正是该框架的核心支点。

空间重构与设施升级

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重构城市体育空间网络。在硬件层面,哈尔滨采取“双轨并行”策略:在景区商圈嵌入临时性设施,如冰雪大世界室内馆增设国际标准冰道;同时系统性建设永久性场地,规划2025年浇建500块公益冰场及社区微型冰场[[]],建成全球最大室内冰雪主题乐园梦幻冰雪馆(建筑面积2.3万㎡)及融创雪世界(8万㎡室内滑雪场)[[]],形成“30分钟冰雪健身圈”的系统布局。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管理模式创新。政府推动亚冬会场馆气膜馆等公共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日均开放超3小时[[]];同时通过社会化运营引入专业机构,如委托普华永道对体育消费数据监测分析[[]]。这种“政府建企业管市民享”的模式,使中央大街音乐公园等文旅地标转化为常态化赛事空间,实现了公共资源高效利用与用户体验升级的双赢。

特色赛事与品牌塑造

哈尔滨的赛事植入绝非简单场地迁移,而是深耕地域特色打造品牌IP。冬季以“全民上冰雪”为主线,在景区举办全国冬季铁人三项赛中俄冰球友谊赛芬澜雪动越野滑雪马拉松[[]];夏季则依托松花江太阳岛等资源开发水上运动户外露营项目[[]]。2024年冰雪季累计吸引近亿人次参与,鸡西冰爬犁大赛更创造两项吉尼斯纪录[[]]。

赛事设计注重差异化布局,形成“一市一品”格局:七台河短道速滑齐齐哈尔冰球伊春冰壶等特色项目[[]],既传承了奥运冠军之城基因(七台河培养12位世界冠军),又强化了城市文化名片。国际元素亦是亮点,通过上合组织雪地足球赛中俄汽车拉力赛等[[]],将赛事转化为人文交流载体,助力中国—上合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建设[[]]。

产业融合与消费带动

政策的经济效能体现在消费链的延伸上。据调研统计,景区赛事观众消费较传统场馆提升40%,衍生出三类融合业态:一是“体育+文旅”,冰雪大世界借赛事引流开发智慧旅游项目,带动冬夏客流量均衡化;二是“体育+商贸”,中央大街商圈在赛事期间联动商户推出惠民消费券,2024年拉动周边餐饮零售增长17%[[]];三是“体育+制造”,黑龙冰刀等本土企业依托赛事场景展示新品,加速技术转化[[]]。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产业生态重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涌入电竞体育科技等赛道——59%投资者看好电竞公司,52%关注体育技术企业[[]]。哈尔滨顺势探索“互联网+体育”模式,开发可穿戴设备数据分析系统[[]],在梦幻冰雪馆应用VR沉浸式赛事体验,推动传统冰雪旅游向高科技体验转型。

意大利贵宾会登录

可持续路径与未来展望

要实现政策长效化,需突破三重挑战:首先是安全运维,哈尔滨严格执行《体育行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建立公安卫健景区联动的应急预案[[]];其次是人才培养,通过《体教融合实施细则》引导退役运动员进校园[[]],45所中小学成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最后是生态保护,赛事规划严守自然公园生态红线,开发中采用可拆装移动设施减少环境扰动[[]]。

未来发展方向已现端倪:一是智慧化升级,依托大数据平台优化赛事动线,如松花江帆船赛实时监测人流量;二是区域协同,联动亚布力滑雪度假区中国雪乡等构建冰雪经济走廊[[]];三是ESG实践,借鉴北京冬奥“碳中和”经验,探索零碳赛事认证体系——35%企业计划同步推进环境社会治理目标[[]]。

哈尔滨体育赛事进入公园景区的政策

从公益冰场浇建到上合组织赛事举办,哈尔滨的“体育进景区”政策已超越空间置换的表层逻辑,进化为城市更新的系统方案。它通过体育赛事重新定义了景区功能,让索菲亚教堂广场成为街舞赛场让百年老街区变身极限运动走廊;它通过人流转化重构消费场景,使观赛人群转化为文旅消费者;更通过国际赛事提升城市能级,为上合组织冰雪示范区建设注入动能[[]]。2025年亚冬会来临之际,这座“奥运冠军之城”正以赛事为针空间为线,编织着一张全民共享全域联动全球对话的体育网络——在这里,每一处景区都是运动场,每一位市民都是参与者,每一次冲刺都在书写“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篇章。